PSYCH OpenIR  >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围创伤期听觉惊反射改变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预测作用
董昕文; 李勇辉
心理所单位排序1
摘要目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有创伤事件这一明显外部诱因的精神疾病。及时区分易感个体能够有效地促进医疗资源的分配,降低PTSD发生率。本研究基于PTSD动物模型,研究围创伤期听觉惊反射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不同症状簇的预测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在经多次强电击应激(1.5 mA,5 s/次,10次)后1 h和24 h后测量听觉惊反射,14 d后测量高唤醒、回避、再体验症状。通过回归分析,探讨应激后听觉惊反射对症状总分和不同症状簇的预测作用。结果在电击应激后14 d,应激组动物表现出明显的高警觉、回避行为和在电击环境中的僵直行为,且不同行为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高警觉*回避=0.47,r高警觉*再体验=0.46,r回避*再体验=0.42)。将反映PTSD症状的多个行为合并为症状总分,与应激后1 h,24 h的听觉惊反射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应激后1 h,24 h的听觉惊反射反应对症状总分均没有预测性(r2<0.01)。结论结果显示,围创伤期某一时间点的听觉惊反射反应对症状的出现没有预测作用,但是围创伤期短时间内惊反射的变化幅度能够有效预测两周后的症状表现,提示围创伤期唤醒程度的变化可能是个体PTSD易感特质,亦可能对症状形成有决定作用。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 动物模型 听觉惊反射
学科领域创伤心理学
2012
语种中文
发表期刊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ISSN1000-3002
期号3页码:449-450
期刊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URL查看原文
收录类别CSCD
引用统计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psych.ac.cn/handle/311026/14959
专题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董昕文,李勇辉. 围创伤期听觉惊反射改变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预测作用[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2(3):449-450.
APA 董昕文,&李勇辉.(2012).围创伤期听觉惊反射改变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预测作用.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3),449-450.
MLA 董昕文,et al."围创伤期听觉惊反射改变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预测作用".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3(2012):449-450.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围创伤期听觉惊反射改变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症(148KB)期刊论文作者接受稿限制开放CC BY-NC-SA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董昕文]的文章
[李勇辉]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董昕文]的文章
[李勇辉]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董昕文]的文章
[李勇辉]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