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灾后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
项目编号 | 31100754
|
| 张兴利
|
项目类别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项目来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项目等级 | 国家级项目
|
| 2011-12-31
|
结束日期 | 2014-12-30
|
中文摘要 | 灾后孤儿亲历双重重大创伤,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高发群体;同时,巨大创伤对其认知功能和行为模式也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本项目拟以灾后孤儿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PTSD发生发展及其认知神经机制",具体如下:(1)采用序列研究设计,展开灾后孤儿PTSD流行病学调查,描述其PTSD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和时程特点;(2)展开横断研究,考察灾后孤儿认知发展特点,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其PTSD发生发展的心理行为机制;(3)采用眼动和脑电技术展开比较研究,考察罹患PTSD孤儿的认知神经机制;(4)基于PTSD与非PTSD灾后孤儿的行为、认知和生理的差异指标,获得PTSD个体甄别及干预效果评估的关键指标。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将对今后的灾后孤儿安置及心理援助提供科学建议;为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干预、制定心理干预的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孤儿的创伤心理的诊断、干预效果评估提供科学客观的指标和方法。 |
关键词 | 孤儿
创伤后应激障碍
发展
机制
心理援助
|
项目经费 | 22
|
URL | 查看原文
|
结题摘要 | 本项目以灾后孤儿为研究对象,考察灾后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及其机制,结果发现:(1)灾后半年、一年后,震后孤儿比非孤儿更容易罹患PTSD,尤其表现在有更高水平的闯入性症状,并且具有更长的潜伏期;(2)灾后孤儿的PTSD与抑郁情绪、孤独水平和社会交往焦虑呈现显著的相关;孤儿的负性情绪与其自我的各个方面(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以及元认知都存在显著负相关;(3)儿童的抑郁和孤独水平与儿童在同伴关系中的被拒绝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同伴接受、社会偏好和亲社会行为呈负相关;(4)在绘画治疗的干预研究中,所有负性情绪体验得分在干预之后都有所下降,而除家庭自我,其他正性的自我认识有所提高。基于以上本项目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建立心理援助模型:灾后孤儿PTSD可能还有很多共变因子,因此在关注PTSD的同时,需要关注其他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从而做到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援助;关注积极的保护因子,如自尊、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感;PTSD的认知机制可以提示我们今后进行认知训练,如元认知、注意、创造力;PTSD和儿童的社会性的关系提示我们可以从改善儿童的同伴关系为出发点进行团队辅导从而促进儿童心理发展。本项目的开展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科研模式:基础理论研究满足科学、国家需求,指导实践;应用研究检验基础理论,促进基础理论研究。 |
引用统计 |
|
文献类型 | 项目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psych.ac.cn/handle/311026/30310
|
专题 | 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第一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张兴利.灾后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及其认知神经机制.2011.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