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 OpenIR  >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人类共情的特质与情境变异性
孙亚斌; 罗非; 王锦琰
2021-10-31
会议名称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会议录名称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
页码2
会议日期2021-10-31
会议地点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
产权排序1
摘要

共情是当今社会心理学与情感神经科学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通常认为,共情和人们养育后代、道德发展以及帮助行为密切相关。虽然共情反应通常是自动产生的,但是对于具体的个体和具体的情景,这些反应又表现出明显的变异性。因此,为了促进人们输出恰当的共情反应,本文对共情变异性的类型进行了梳理,并对其可能的演化根源和现实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共情的变异性主要有两种:其一为在个体间变化的特质变异性,受复杂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个体具备不同的共情能力;其二为在个体内变化的情境变异性,表现为受共情的主体(共情者)、客体(共情对象)和主客体关系,以及社会文化和物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情景表现出不同的共情反应。从演化的角度而言,共情的自动性产生于对他人处境产生快速情绪反应的演化适应压力,并通过镜像神经元系统发挥作用。共情的特质变异性根源于母婴照料行为导致的性别差异,是基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另外,共情意味着人们需要投入大量的认知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因此人们不能随时随地对所有人产生同样的共情反应,而必须有所区分,这是共情情境变异性产生的根源。人们通过情境选择、注意分配和认知评价来实现对具体于共情反应的调节。

关键词共情 变异性 特质 情境 演化
DOI10.26914/c.cnkihy.2021.042313
语种中文
引用统计
文献类型会议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psych.ac.cn/handle/311026/41442
专题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
3.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孙亚斌,罗非,王锦琰. 人类共情的特质与情境变异性[C],2021:2.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孙亚斌]的文章
[罗非]的文章
[王锦琰]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孙亚斌]的文章
[罗非]的文章
[王锦琰]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孙亚斌]的文章
[罗非]的文章
[王锦琰]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